Monday, November 24, 2008

[書摘]:『帝國』的偉大昨日

閱讀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的帝國:俄羅斯五十年,總是一頁又一頁的欲罷不能,沒翻過一頁,益發覺得這本書的獨特與全面,她不僅是一個記者、作家的見證,也是一本談哲學和歷史的作品:


帝國-俄羅斯五十年 Book Cover
I. 初遇 - 南方 一九六七 - 亞塞拜然

「不好意思,我講起話來,可能會帶點民族主義。」這個好鬥的亞塞拜然女孩很有趣,一方面知道民族主義是個禁忌之果,另一方面又無法抵抗這樣的誘惑。我們站在一幅中亞的立體模型地圖上,她要跟我介紹亞塞拜然曾經多麼偉大(這就是她所謂的有點民族主義)。我告訴她,今天她想要呈現給我看偉大昨日的渴望,算是世界共通的衝動一個人不管到了那裡,發現在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會誇耀自己的祖先曾經遠征至哪裡,人民似乎需要這種體認,說不定還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強。我告訴她,這其中必定有種代償的法則在運作,世界原本寬敞,但如果有個國家突然覺得它想要擴張,這一擴張可能就沒完沒了了。想想羅馬令人印象深刻的擴張,看看蒙古人把自己擴充到何其壯觀,土耳其如何擴張。此外,對於西班牙人的自我擴充,有人會不為之贊嘆嗎?甚至是威尼斯,明明是那麼小,終究在擴張上大為成功。

在邊界擴充以日益縮減為法則的今日,擴張是困難又危險的,所以各國必須改用一種深度感來滿足對幅度的天性,意思是深入歷史去證明他們的力量和意義,那是所有小國找到一種能令自己心平氣和的處境,他們自然會珍惜。幸運的是,若是仔細閱讀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每個國家,在這個或那個時代,總會出現一個膨脹或擴充的時期,至少是一股愛國的衝動,讓人明確相對的,在今日其他人類之間,仍得以保有一種特定的靈魂平衡。

所以我和這我明德亞塞拜然女孩站在亞洲地圖之上,往下看著亞塞拜然一度如何偉大,從高加索山到德黑蘭,從裡海到土耳其,.................

(翻過一頁....)

..............

由於一邊受土耳其,另一邊受波斯壓迫,亞塞拜然根本沒有辦法確保它的自治,公國的確存在過,但是它們的意義多僅止於地方。好幾世紀以來,亞塞拜然都只是波斯的一省,........

Saturday, November 15, 2008

升級 Ubuntu 8.10 之後

兩個禮拜前,鄙人公開了升級之前作的功課,經過一夜的折騰,終於完成升級,再經過三天的美化與微調,結果如下:



--

[書摘]:『帝國』的邊界

第一次閱讀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的帝國:俄羅斯五十年,是個奇特的經驗,他的筆下,初遇西伯利亞鐵路的經歷不僅是一段報導、一篇遊記、一章文學作品,也是一次伐筋洗髓的檢討與思辯,看得我冷汗直流卻又欲罷不能。


帝國-俄羅斯五十年 Book Cover
I. 初遇 - 西伯利亞鐵路

邊界這事連結者多少的受害者,流了多少血,受了多少苦!時尚未防禦邊界而被殺害者的墓園永無止盡;一樣無窮無盡的,是那些厚顏拓展他們邊界之徒的墓園。如果說我們行過這個星球,並在光榮大地上失去生命的人,有半數是在起源於邊界問題的戰鬥中輸給了鬼魂,應該是個保險的假設。

這種對邊界議題的感受,這種毫不諱言想把它們弄清楚、擴大它們、或者防衛它們的狂熱,不只是人的個性,也是地上、水裡和空中所有會動的東西活生生的天性,各式各樣的猛獸為了確保新的狩獵大地,一樣會把牠們的對手撕咬到死,就連安靜而溫馴的家貓,看牠是多麼努力、多麼的折磨自己,只為了壓榨出幾滴尿液來,以便在這裡或那裡標示出牠的領域來。

而我們的腦袋呢?用密碼來說,終究也是無止盡多樣化的邊界,在左右大腦間、在額葉與顱葉間,在胼胝體和小腦間,以及腦室、腦膜和腦廻的界線?腰部和脊椎神經之間的界線?

注意我們思考的方式,比如說我們會想:那是界線:超過了不行,或者我們會說:小心不要走太遠,因為你會超過標誌!尤有甚者,所有想法和感覺、告誡和禁令的界線都在不斷的變換當中,彼此的交織、滲透與堆積,在我們腦內有不斷的邊界活動,經過邊界、接近邊界、越過邊界,於是我們會頭痛與偏頭痛,於是腦袋渾沌;但也會製造出珠玉:啟發的視野、驚豔和靈光乍現、以及不幸是比較罕見的天縱英才

邊界始終是種壓力,甚至是種恐懼,較為罕見的深遠意味則是解放,邊界的概念可能還包括一種終結:門在我們身後永遠的關上:那就是生死間隔。眾神知道這種焦慮,所以祂們才會藉著承諾人類可以進入聖境的回報來贏得他們的信奉,在那裡將沒有任何界線,基督教上帝的樂園,耶和華和阿拉的樂園,全部沒有界線,佛教徒都知道涅槃是一個沒有界線的幸福狀態。簡而言之,每個人最渴望、等待及期盼的,正式毫無條件、全然、絕對地無窮無盡。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Updated (Again) ] Blogging 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NOTE:本文的貧乏內容實在撐不起《Blogging 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麼偉大的題目,若要稍微有點名副其實的樣子,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咧。無論如何,我會持續更新延伸閱讀的內容,... stay tuned...]

去年(2007)四月 TechnoratiState of Live Web 報告說, Technorati 索引的部落格數目超過七千萬,從2002年至今(2008),Technorati 資料庫中的的部落格已經達到一億三千多萬(133 millions)個了。今年稍早他們發表的 State of the Blogsphere/2008 進一步揭露的數字顯示,每 24小時全球會產生900,000 篇文章(全球二字是有疑議的、或者可以說 debatable ,不過這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這樣的數目不可謂不驚人,代表 blogging 這種傳播模式至今已在網際網路世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這是否代表 blogging 必將成為網路的主宰運作模式,影響網路族群的文化、商業、社會以及家庭活動?blogging 的成長是否仍會繼續下去,直到每個活著的人都用某種形式寫部落格為止?


顯然這幾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肯定,部落格寫手、媒體界、評論家、產業界和學界,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尋找答案,不必一定要很嚴肅,ProBlogger 的 Darren Rowse 問讀者 Why Do We Blog? ,請讀者以參與者的角度,說明寫部落格的原因。讓人欣慰的是,各式各樣的答案,充分說明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的確是個多元的世界。下圖就是部落格文章的縮圖。


躬身力行的寫手,當有各自不同的心情和體驗,著名的評論家、記者們也有話要說。RWW(ReadWriteWeb 今年第一季,從趨勢與技術的角度,談了一些Bloggin 的未來,比如說 Richard MacManus 寫的 《Mixed Messages in Blogging Landscape 》 ,和 Sarah PerezThe Future of Blogging Revealed》。

Andrew Sullivan 近日在 the Atlantic 發表了《 Why I Blog? 》 一文,回顧並思索 blogging 這種寫作型式的意義與發展;Paul BoutineWired 發表了《 Twitter, Flickr, Facebook Make Blogs Look So 2004 》,斷言 2008 年不是寫部落格的好年代。他的看法如下:

因為多種新推出的服務,比如 Twitter、 Flickr、 Facebook 等等,讓網路用戶得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自我,部落格再也不是抒發胸臆的唯一管道;再則今日 到處充斥的付費文章、置入性行銷,或其他暗中進行的行銷活動,來拖垮部落格的信度,部落格再也不好玩、不可信了(註: Jas 今日發表的 Twitter, Flickr, Facebook讓部落格看來如此2004? 對 Paul Boutine 的文章有很深刻的闡述與反省)

接著 Andrew SullivanPaul Boutine 這兩篇文章之後,許多作者接續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雖然眾音未必同調,但是多半多持較樂觀的立場看blogging 的未來。簡單的說,雖然群眾手中能選擇的發聲工具愈來愈多,但不同的工具有其合適的傳播媒介,而不同媒介形式也自有其合適的受眾與訊息種類。各種工具與部落格應是互補與合作,不是“零和”式的競爭與互斥。

關於工具的演變與進步,主筆 Inquistir 的 Ducan Riley 說不妨稱呼這種現象為 blogging 2.0,筆者相當贊同他的說法。請記住連結分享是 blogging 的基本精神,不管將來網路上流行什麼服務,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工具,連結與分享的需求不會減少,網民們各自使用喜愛的工具,完成連結與分享的工作。有人甚至預測,未來的分享主流的互動性更強,視訊將變成分享內容的主流。

無論內容、工具怎麼變 ,「連結與分享」是 blogging 的核心精神。我們不應落入狹隘的形式主義窠臼:將 blogging 侷限於文字形式(想想看 flickr、YouTube),或者或者僵化的認定只有結構完整的文章(想想看 twitter、 plurk 的風行),才能叫做部落格文字。

從整體的統計數字來看,大家一定同意,網路上流通、再製、分享、重創作的內容,只會一天比一天更多,不會越來越少。網際網路的可喜之處,常在於這個(工作與生活)環境帶給我們的突破、跨界(blurring)及進化。我們現在看到的正是這個可貴精神的體現,何苦執著於昔日(blogging 快滿十年)認定的內容呈現方式與工具的定義 ,率爾宣稱 Blogging已死呢?

至於商業化或是惡質競爭等等扼殺網路先輩們理想抱負的看法。筆者的觀點很直接,簡而言之:網路社會從來沒有與實體社會脫節過,其實,網路社會的人際關係就是真實社會人與人關係的映射或縮影。從來,商業行為與各式曖昧、晦澀、負面的操作,就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不因網路科技的進退而有所不同。我們所面對的人性考驗,與我們祖輩所面對的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考驗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而已。所以,就此認定 blogging 一定會 irrelevant,是稍嫌輕率了。

筆者相當贊同 The Noisy Channel 在《In Defense of Web 2.0》文中所說:不管科技的進步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新工具,我們只會更珍惜能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自由發聲以及與他人溝通的機會和工具(想想胡適說的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不會輕易放棄的: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on this vision of a more interactive online medium. Today it’s blogs and tweets; tomorrow it may be something we haven’t even imagined. But, now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s fancy ourselves as publishers and communicators, I don’t see us giving up that power without a fight.

為了思考與呈現這個議題的不同面向,筆者從網路上收集不少文章資料,筆者將這些文章列在延伸閱讀中供讀者諸君參考

延伸閱讀:

(First published on 2008/10/23)

Sunday, November 9, 2008

[Video] Kevin Kelly on Web 10.0

Kevin Kelly gave a talk at the Web 2.0 Summit. He reviewed the concept of the web - "linking computers" and "linking and sharing documents". Then he talked about what he think will happen in the next 6,500 days . That's Web 10.0 - The Web will own every bit of Data.




Andrew Odewahn at Orilley used a spider to collect a list of keyword meta tags from the various organizations re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then he fed them into Wordle to generate the Visualization of Interests at Web 2.0 Summit. Can you see the clues of Web 10.0 from the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 of Interests at Web 2.0 Summit

Thursday, November 6, 2008

[Video] 勝與敗:兩場精彩的演說

在充滿激動、置疑、興奮、落淚、狂喜交織的夜裡,新任美國總統當選人 Barack Obama 的那句 Hello, Chicago 讓許多人興奮不已;那句鏗鏘有力的“勝利屬於你們”也勢必將被許多人津津樂道很長的時間。



另一方,結果宣布後,John McCain 向支持者宣布他已經聯絡勝選人 Obama ,並且恭喜他獲得勝利。隨後,他向支持這發表了他的敗選宣言( Concession Speech),這場精彩的演講讓不少人感慨:如果整場競選期間他都有這樣的表現,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網路上可以找到這兩場演說的錄影視訊,在各種版本中,敝人覺得紐約時報網站競選專題提供的版本最棒,紐約時報以 Flash 技術提供的影片,不僅畫質解析度允稱上乘,同步的講稿(transcript),更是令人激賞。

讀者可以點上面的圖片,或者使用下面的連結欣賞這兩場精彩的演講。

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詩戀] 辛鬱: 現世兩題

這是詩人辛鬱今年9月份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的詩作,突然覺得,既然是兩題,那就索性把兩題並列,看來也別具味道。




沙揚 塵起
路障列陣
百日維新未成
這馬蹄猶自奔騰
藍天一角
頃刻暗沉

為什麼總是
這股邪風
竊佔天空
它遮住整座視窗
使綠野
再一次 色變

Sunday, November 2, 2008

升級 Ubuntu 8.10 之前

自從將工作用的機子改為使用 Ubuntu 之後 ,雖然大體上還算可以,但是 8.04 既然號稱是長期支援版本(LTS),整體架構的完成度和系統調校的細膩度,實在夠不上長期支援版本該有的程度。面對這些瑕疵帶來的困擾,所需的時間、精力是實在是令人感到惱火。

備受困擾之餘,常和同學開玩笑說,Ubuntu 這個所謂的 LTS,實在是早了半年,他們應該推遲半年再推出長期支援版本的。不止是我這麼想,ZDNet 的 Adrian Kingsley-Hughes 也認為 8.10 實在很像 8.04 的 service pack。

所以我對 Ubuntu 8.10 的面世,是報了很大希望的。因為手邊還有工作要處理,為了穩妥起見,我決定把手邊的東西告一段落後,再處理升級問題。為了確保升級過程平順,在真正動手之前,找了一些資料(職業病),先作些功課再說。當然,第一篇要念的就是:為什麼不該升級到8.10?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 林徽因 · 馬雁散文集 · 蓮燈 ~ 馬雁 在她的散文《高貴一種,有詩為證》裡,提到「十多年前,還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讀到別人引用的《蓮燈》」 覺得非常喜歡,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別說是毫不遜色,簡直是勝出一籌。前面的韻腳和平仄的處理顯然高於戴...